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_ 辛弃疾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
时间:2022-08-31 00:00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次
寺国古代文学研究沉郁顿挫 悲壮苍凉一一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国亭怀古》赏析。谢朝坤摘 要:辛弃疾的代表作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的风格,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豪放.结合辛弃写作此词的背景和细致分析这首词的内涵,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、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,而是一首沉郁顿挫、悲壮苍凉之作.关键词:辛弃疾 《永遇乐-京口北固亭怀古》 豪放沉郁顿挫 悲壮苍凉辛弃疾之词,风格豪放,气势雄浑,境界开阔,已成为不刊之论,是学者所共识的,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,众人皆推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这殊不妥。这首词,虽有豪放之因素,但细究可发现,此词风格非“豪放”一词所能全面概括。从整体上来看,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、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,而是一首沉郁顿挫、悲壮苍凉之作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注释:【1】黎靖德:版,第7页.【2】苏轼著,I 7),北京:【3】程千帆:版。第6 3页.《朱子语类》(卷1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孔凡礼点校: 《苏轼文集·潮州韩文公庙碑》(卷中华书局,1986年版,第508页.《宋诗精选》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2002年【4】俞樾:《荼香室从钞(卷八)》,“国朝萧墨《经史管窥》引李耆卿《文章精义》云: ‘韩如海,柳如泉,欧如澜,苏如潮。 ’”【5 1陶文鹏: 《苏轼诗词艺术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版,第87页.[6】苏轼著,孔凡礼点校:《苏轼文集·静常斋记》(卷11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版,第36 3页.[7】李翱:《复性书》,转引自冯友兰《中国哲学史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0年版,第202页。【8】黎靖德: 《朱子语类》(卷94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版,第2371页.【9】程千帆: 《被开拓的诗世界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 990年版,第145页。【1 0】苏辙: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,石声淮,唐玲玲编,《东坡乐49元1205年,当时,独揽军政大权的韩伲胄准备对金用兵,同时召回闲置几达二十年之久的辛弃疾,先后任以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。在镇江任上,壮志未泯、一心主战的辛弃疾积极备战,屡次向当政者提出良策,又对韩一意孤行、轻敌冒进深感忧虑。不久,韩以为北伐成功指日可待,盖世功勋唾手可得,便欲排除异已,独享其成,遂捏造“好色贪财,淫行聚敛”的罪名,逼迫辛弃疾弃职而走。眼看故国恢复无望、报国壮志难酬,年逾花甲的作者蹒跚登上北固亭,怅望府编年笺注·附录》,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0年版,第554页.[11】苏轼著,王文诏辑注,孔凡礼点校:《苏轼诗集-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》(卷6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版,第282页.【I 2】苏轼著,王文诏辑注,孔凡礼点校: 《苏轼诗集·大老寺竹间阁子·凌虚台》(卷5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版,第1 99页.[I 3】苏轼著,王丈诏辑注,孔凡礼占、校:《苏轼诗集-岘山》(卷2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 2年版,第7 5页.【I 4】苏轼著,王文诏辑注,孔凡礼点校:Ⅸ苏轼诗集·壬寅二月,有诏……》(卷3),北京:中华书局,1 982年版,第1 2 2页.[1 5】苏轼著,王文诏辑注,孔凡礼点校:《苏轼诗集·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……》(卷3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版,第1 29页.【l 6】苏轼著,孔凡礼点校:《苏轼文集·书昊道子画后》(卷7 0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版,第2210页.(徐冠镧 南京大学文学院21 0093)万方数据I中国分终艾学研莞破碎山何,不禁思绪万千,对古代英雄的缅怀、对国事的忧虑与自己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心绪结合起来,遂成就了沉郁顿挫、悲壮苍凉 |